Doctors articles

專業的醫學知識及心理輔導,可令病人及其親屬更易渡過難關,我們邀請到一眾醫生及專家等,就乳癌治療須知、最新治療方案、用藥選擇和復康注意事項等,提供一系列文章及小知識,讓大眾閱覽。

1. 荷爾蒙藥的正廠與副廠

2. 慢性病患者化療注意事項(下)

3. 慢性病患者化療注意事項(上)

4. 癌症病人對激素的迷思

5.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6. 癌症復發陰影的「狼來了」

7. 身心健康為抗癌道路領航

8. 癌病康復者覆診注意事項

9. 免疫力弱易中招 癌患者採措施防流感

*特別鳴謝華人乳癌聯盟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允許轉載文章於聯盟網頁上。 

1.荷爾蒙藥的正廠與副廠

經常有乳癌病人問到,正廠及副廠的荷爾蒙藥有何分別?不少病人認為正廠藥有較佳治療效果,到底是否正確?

所有藥物皆有正廠及副廠之分。所謂正廠藥,是由負責研發這種藥的藥廠所生產的藥物。由於開發藥物涉及龐大投資,藥物要經過多個階段的研究,由第一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的動物及臨牀實驗才可推出市面,所以一隻新研發的藥物,在推出市場後會有專利權的保障,一般為期十年。

當藥物的專利權失效後,其他藥廠可以根據有關藥物的結構,生產同一隻藥物。這些由其他藥廠所生產的藥物,我們俗稱副廠藥。至於正廠藥是否一定較副廠藥好?要視乎藥物本身的成分及製作過程是否複雜;以荷爾蒙藥而言,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藥物,好比製造曲奇,只要取得食譜,沿用配方的成分及方法,就能製作出一模一樣的曲奇,故荷爾蒙藥不論正廠或副廠,效力均相同,對預防乳癌復發沒有明顯差別。

根據過往臨床觀察,正副廠藥的最主要分別在於副作用。部分病人服用副廠的荷爾蒙藥芳香環酶抑制劑(AI)後會出現肌肉跟骨骼痠痛,若病人不想服食他莫昔芬,可轉食AI正廠藥,觀察骨痛問題有否減少。經驗上,部分病人由副廠藥轉正廠後,身體不適感有所減少,但到底是心理作用,還是正廠藥能減少副作用,則未能量化。

不過,一些藥物如標靶藥及免疫治療藥物,因為製作過程複雜,即使拿到食譜,卻因有獨門秘方,即使照着做也未必能生產同一藥效的藥物,這時副廠藥的效果就可能較正廠藥差。病人對藥物有任何疑問,最好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9年10月24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yZabGl

2.慢性病患者化療注意事項(下)

早前提到,對於不幸患上癌症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人士,若他們按照原定劑量服用降血壓或降血糖藥物,血壓、血糖或會在慢性病藥物和化療藥物雙重夾擊下,降至異常水平,令他們的身體虛弱,並出現暈眩等不適症狀。因此,患者應先諮詢醫生專業意見,小心調校不同類型的藥物劑量,務求在治療慢性病和癌症中取得平衡,減少身體需要承受的不適反應。

不過,慢性病患者每日服用來自不同專科的多種藥物,為求方便管理,通常會把不同的藥丸,以早午晚分類並分裝在藥盒內。如要轉藥或調整劑量,病人便需要重新整理。另外,大部分病人不知道藥物名稱,與醫生溝通時,只能形容藥丸的大小、形狀、顏色,醫生單憑這些「蛛絲馬迹」,未必能夠確認病人所服用的藥物。這時候,一張良好的藥物清單便能派上用場。

藥物清單的目的是將所有藥物資料有系統地記錄下來,令用藥更加安全。清單中應列明藥物名稱、由哪一專科處方、服用分量及次數等資料,亦要加上病人每日的血壓和血糖讀數。腫瘤科醫生處方化療藥物時便能參考藥物清單,評估病人本身的用藥會否與化療藥產生相互作用,亦可藉此調校止嘔藥、止痛藥,以至降血壓藥和降血糖藥物的劑量。

我經常鼓勵病人家屬陪伴病者共度抗癌歷程,除了心靈上的支持外,亦可主動替病人一起製作藥物紀錄。在各種藥物的配合下,隨着病人對化療耐受性提升,腫瘤症狀會得以紓緩。化療並非洪水猛獸,只要悉心管理,慢性病患者亦可以在接受癌症治療期間,保持良好的生活質素。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9年8月15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lVOb2l

3.慢性病患者化療注意事項(上)

三高在香港情況十分普遍,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是常見的都市病。慢性病患者本已需要長期服食藥物,若同時患有心臟病或其中風風險較高,往往要同時服用降血糖藥、降血壓藥,降血脂藥、阿士匹靈及心臟科藥物。倘不幸確診患癌,要接受化療,除化療藥物之外,為紓緩治療期間出現的不適,病人又要服用止嘔藥、止屙藥。此外,按其腫瘤病徵,還要配合不同種類止痛藥。病人一日內要吃超過十粒藥的情況普遍,可謂吃藥多過吃飯。

不少病人完成化療後已經很虛弱,血壓亦有所降低。若病人本身患高血壓,再盲目地服用降血壓藥,血壓自然低上加低,病人定會感到頭暈。另外,糖尿病患者本來要服用降血糖藥,在完成化療後,沒有胃口進食,血糖便進一步降低,病人亦可能感到頭暈。假使該病人血壓和血糖皆低,就肯定會暈上加暈。

這些完成化療的病人,在低血糖、低血壓夾擊底下,病人會感覺相當難受。所以,筆者一般會建議高血壓病人,每次化療後都要量度血壓,若上壓不是太高,例如介乎100至110 mmHg,可於徵詢醫生意見後,重新調校或稍為減少降血壓藥的劑量,避免令上壓降得太低。糖尿病病人在注射胰島素之前亦應先「篤手指」,確保血糖處於合理水平。

經由腫瘤科醫生小心調校不同類型的藥物劑量,即使慢性病和癌症雙重來襲,病人也可在治療其慢性病和癌症治療中取得平衡,並減少身體需要承受的不適反應。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9年8月8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j7e42L

4.癌症病人對激素的迷思

「醫生醫生,我可唔可以食雞?可唔可以飲豆漿呀?」十個癌症病人中,九個都會查詢相同問題,他們認為雞及豆類製品含有激素,進食或飲用後有機會令腫瘤惡化,甚至令癌症復發,繼而禁食雞及豆漿。其實,世界大部分地方已禁止使用激素飼養禽畜, 即使不小心進食含激素食品,仍需大量攝取才會過量,癌症病人毋須過分擔心,照常進食可以攝取適量蛋白質,反而有益健康。

激素又名荷爾蒙,常見於肉類的包括皮質醇、生長激素及雌激素。激素能維持人體正常血糖、血壓,並維持肌肉量,但若皮質醇過多,會引致血壓、血糖水平提升,增加肥胖風險;本身促進細胞增長的生長激素過多,則增加患癌風險;過量雌激素則減低女性排卵以至生育能力,甚至增加患乳癌或復發風險。

但病人不用過分擔心,香港有法例規定,任何人不得售賣含有激素的任何魚、肉類或奶類。坊間流傳不少如假似真的謬誤,例如雞翼激素最多應該少吃等,不少根本無從稽考,最好從源頭入手,從有信譽肉店購入雞肉即可。

至於豆漿,近年亦有研究證實,豆漿內的二黃酮,雖與雌性荷爾蒙結構相近,但實際功能各異;更有觀察研究顯示,有飲用豆漿的人與沒有飲用的比較,有飲豆漿習慣者患乳癌人數反而更少,直截了當地擊破豆漿會致癌這傳言。

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其實需要攝取大量蛋白質,以增進細胞的修復,故雞肉或者是豆漿,均非常適合癌症病人食用,但要注意烹調方法,豆漿要低糖才適宜食用,雞肉要去皮,以避免過多的熱量轉化成無益的脂肪。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9年7月4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qdqbq0

5.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跟病人傾談時,發現他們飽受飲食上謬誤所困擾。不少病人對坊間流傳各種癌症飲食的說法深信不疑,有人指雞、豬、牛,甚至是魚類都不宜進食,亦有人指白飯、牛奶與豆漿也會激發癌細胞生長,當中真假,教人難以分辨,到頭來害得患者對各種食物避之則吉,一數之下,可供選擇的食物寥寥無幾。曾有病人告知,有人警告千萬別進食奇異果,否則一定復發。碰巧這病人剛吃過奇異果,嚇得立刻想去廁所扣喉。當時跟病人笑說,假如樣樣食物都不能進食,癌症患者還有什麽選擇?對患者而言,地球豈非很危險?

飲食非致癌唯一成因

患者除了配合醫生指示、努力完成治療,改善生活習慣也是戰勝癌魔的關鍵,而飲食往往是他們最緊張的一環。雖然患者的確需要注意飲食,但卻不等於他們要刻意進食極清淡的食物,皆因患者需要均衡飲食以獲取足夠營養,才有能量打仗。最重要是多進食不同顏色的蔬菜,減少紅肉,但亦要進食適量肉類,奉行少脂肪及低糖的飲食習慣。當然,還需配合適量運動,否則多餘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對病情的控制亦非好事。

究竟飲食對癌症的影響力有多大?的確,近年癌症個案不斷上升及年輕化,令人聯想到飲食習慣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一大因素。我不否認這些外在環境因素,會對健康帶來影響;但我亦常跟病人說,除非身處世外桃源,水源完全沒有污染,可以自給自足耕作,否則沒可能排除有問題的食物,例如含有激素的雞肉或沾上農藥的蔬菜等。

話說回來,環境與飲食因素又是否構成惡性腫瘤出現的主因呢?不少人奉行健康生活,每天有充足運動,注重飲食,作息定時,沒有過多壓力,但依然患上癌症。或許有患者會不甘心,為何生活如此檢點卻仍然「中招」?事實上,癌症是由多種因素導致,例如是基因突變或家族遺傳。所以,即使日常生活費盡心思,也不等於可杜絕罹患癌症、腫瘤惡化或復發。

現實中總會發現有人又煙又酒,但卻從來沒有患上癌症。別誤會我為一級致癌物平反,只想指出即使這些人接觸一級致癌物後沒有患癌,也不等於其他人接觸後不會患癌;同樣,即使所有人都有進食一級致癌物,也不代表他們全都會患癌。更何况現時大部分食物,都未有足夠數據歸類為一級致癌物,因此尋常食物如奇異果,又怎會一吃便導致癌症復發?

情緒殺傷力 比腫瘤可怕

情緒殺人,比腫瘤殺人更快。若因旁人幾句說話便過度控制飲食,令身心承受壓力,繼而影響治療效果,那就是敗於謠言之中了。倘能保持平常心,避免因控制飲食而帶來壓力;比起每日都為吃喝而活在惶恐中,心情舒坦可更有效減少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想深一層,其實地球絕非想像中危險,反倒是周遭的流言和迷思更讓這地球顯得危機重重。患者需要認清事實,才能夠避免誤墮陷阱,在治療和康復進程辨別正確方向。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9年4月29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lVObO6

6.癌症復發陰影的「狼來了」

多年來行醫所見,絕大部分曾患上癌症的病人,都養成一個特別的習慣——經常用手觸摸全身來替自己檢查,希望及早發現身體的異常狀況,及早求醫。以乳癌病人為例,便經常觸摸乳房這個原先的病灶部位。尤其是已經接受全乳切除手術的病人,由於胸前只剩肌肉跟肋骨間的空隙,一摸便是硬硬的肋骨,若病人未習慣身體在手術後的變化,有時接觸到就會大吃一驚。若然因傷風感冒而導致肋骨發炎時,病人更會摸到發炎的肋骨部分突出,令她們擔心癌症復發,終日活在復發的陰霾之中。

的確,癌症存在復發風險。到底如何分辨癌症病人「疑神疑鬼」,抑或真正的「狼來了」,對醫生和病人來説,都是一門大學問。

如何分辨「疑神疑鬼」和「狼來了」?

對於一些剛戰勝癌魔、驚魂未定的病人,每當發現胸前有異樣,都會即時找醫生進行檢查,希望弄清楚是否真的癌症復發。經醫生詳細問診和檢查後,通常都會跟病人解釋:「這些突出來的部分是肋骨,所以大多跟復發無關。」而絕大多數病人確實在一兩星期過後,因為肋骨炎症好轉,便不再感到痛楚。類似的情況經歷了幾次之後,病人也習以為常。不過,由於她們曾經患癌,所以間中也有暗藏危機的例子,皆因癌症可在骨骼部分死灰復燃,繼而導致骨骼發大兼帶來痛楚,因此部分個案並不能排除腫瘤復發的可能性。

由於肋骨突出、肋骨發炎及癌症復發的狀況非常相似,那醫生可如何分辨何時是病人「疑神疑鬼」,何時是真正的「狼來了」?在一般情況下,醫生會了解症狀是否持續出現,以及是否有惡化迹象,同時留意病人近期是否患上其他疾病,導致症狀出現。假若病人曾經感冒或發炎,通常不用擔心。但若然未能解釋症狀為何出現,而且愈見嚴重時,就要特別小心。無論在任何情況,醫生也絕不能掉以輕心,只有在確定症狀並非跟癌症有關之後,醫生才會跟病人解釋這只是病人的疑心作怪。

復發陰影帶來的心理壓力

另一方面,即使病人的身體未發現任何異樣,不少癌症倖存者仍會因為身邊發生的事情而感到困擾,例如有朋友確診癌症或是腫瘤復發,甚或因病而離世時,不少患者就會感覺全身不適,感覺癌魔在心中揮之不去。在這個情況下,醫生會先考慮病人不適部位的分布,假如比較廣泛,則可疑程度較低。如果不適只是局限於某身體部位,且情況持續或愈發嚴重,便最好作出進一步檢查,以策萬全。若病人礙於畏疾忌醫而延遲檢查及治療,但到頭來確認是「狼來了」,病人便有可能因復發而付出沉重代價。

畢竟,要區分是「疑神疑鬼」抑或「狼來了」,都不應只交由病人自己一人決定,因為這會帶給病人太大的精神壓力。「疑神疑鬼」會滋養負能量,而負能量又會滋生癌症復發的危機,因此病人切忌踏進這心理陷阱,若然遇到任何懷疑,建議最好找醫生溝通,徹查情況,了解清楚後便不用再胡思亂想。

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8年7月2日

原文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drcindywong/posts/376460533004132/

7.身心健康為抗癌道路領航

對抗癌症,是一場心力交瘁的旅程。但沿途有家人、朋友及醫生伴航,縱使道路有多艱難困阻,也可安然走過。

醫生在癌症復康路上擔當着護航角色,願景是讓病人身體,甚至人生走回正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黃麗珊(Cindy)認為在對抗腫瘤的過程中,除了治病,飲食、運動及情緒管理同樣重要。「病人的生活和心理質素,在抗癌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而家人嘗試理解病人感受,適當的關心,配合均衡飲食和持之以恆的運動,其實對正在對抗腫瘤或復康中的病人已有很大的幫助。」

均衡飲食是最佳食療

飲食策略是癌症復康的重要一環。不少人認為經歷久病、大病,需要好好為身體進補。Cindy表示,進補並非指偏重貴價食材,遵從多菜少肉的均衡飲食理念才是「補身」的不二之選。「選擇綠色食品要講求多元化,切忌偏重某類型蔬菜。有病人聽聞蘆筍有防癌功效,於是每日進食,結果體內的鉀含量超標,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她亦補充,病人避免進食沙律、刺身、海產等生冷和未經煮熟的食物,以及經煙熏、發酵、醃製等加工肉類、酒精和香煙,都有助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受訪者: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8年4月26日

原文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72704

8.癌病康復者覆診注意事項

醫學愈趨昌明,癌症若能於早期發現,根治的機會相當高。然而,癌症可以復發,而且經歷一連串的治療,難免對患者的身心都帶來影響,故此在康復期間,不但宜保持心境愉快和積極正面,並需要按時覆診,以監察身體康復進度及提防復發,惟過程中毋須做過多的檢查,否則可能弄巧反拙。

對於癌病康復者來說,完成治療後最怕就是癌症復發。癌症的復發率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癌症類型和期數等,任何癌症都有可能復發。而愈早發現的癌症,根治的機會愈高,復發風險亦較低。

過多檢查徒添負擔增困擾

不少康復者可能以為每次覆診都需要抽血及進行其他檢查,如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等,但其實並不一定。

雖然測試有助醫生了解一些肉眼無法看到的身體狀況,但每種測試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乳癌指數CEA 15-3,敏感度及確定性其實不太高,可能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狀況。前者是無病但指數卻看似有事,結果病人要進行更多的測試才能確定乳癌沒有復發,但可能只是感冒、發炎或某些中藥材引起指數異常,令病人受復發的陰霾困擾逾月,亦平白增加檢測帶來的風險和醫療費用;至於後者則指數正常但實際有病,或會令病人錯失及早發現患病的時機。

事實上,癌指數有時會有誤導成分。不少人誤以為完成治療後癌指數便會降至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健康正常的人也不會是零。因此,醫生不會單靠癌指數作判斷,一般臨床指引亦沒有指明需要檢測癌指數。

檢查未必反映真實狀況

至於肝功能檢測出現假陽性的機率更達八成,所以若病人沒有相關徵狀,便毋須進行;其他如骨酵素、骨掃描等的準確性亦不高。

以乳癌病人為例,除非病人出現相關症狀,否則一般也不建議定期驗血,又或以正電子掃描、電腦掃描或骨掃描去偵察腫瘤是否有擴散或復發迹象。原因是這些掃描有不少盲點,生長較慢或較小的腫瘤也不易被發現。即使能夠較早察覺,各地研究均一致證實此舉無助改善生存機率。

外國便曾進行大型研究,部分病人只接受簡單的覆診,另一些病人則每次也做驗血等檢查,結果兩者的復發及生存機率並無分別。另外,外國綜合十六項研究結果,發現定期做正電子掃描無助改善癌病康復者的整體生存率及生活質素,但就可能令他們受輻射影響。

留意身體狀況及時應對

這些研究反映,過多的檢查未必有益,故病人應該與醫生商量進行各種檢查的頻密程度,甚至在出現可疑徵狀才做針對性的檢測。此舉可避免檢查令病人產生負能量——須知道每次檢查都如考核病人健康的「成績」,會令病人有很多焦慮和不安。

為了提高覆診的效用,病人平日應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任何徵狀,如病灶位置長出新腫塊、潰瘍等,又或身體無故覺得疲累、骨痛、氣喘、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應及時通知醫生安排檢查,以防萬一。

給乳癌康復者的健康錦囊:

●接受適當治療減低復發風險

●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

●留意及預防後遺症,如手腫、失眠等

●監察身體變化和定期覆診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8年2月26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3DQAAX

9.免疫力弱易中招 癌患者採措施防流感  

流感來勢洶洶,除鼓勵長者及幼童注射流感疫苗外,長者病患者也是其中一個高危組群,當中癌症病人或正接受化療的患者,因免疫力較弱,容易「中招」,因此有臨床腫瘤科醫生提醒,癌症病人也應接種流感疫苗,並注意個人衛生,以預防中招。

臨床腫瘤科醫生黃麗珊表示,暫時沒有數據顯示,癌症或正接受化療的患者,感染流感的比率會較常人高多少,但由於治療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故他們的感染機會較高,而且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亦較大,因此必須做足預防措施。例如不少患者育有年幼子女,若子女在學校或興趣班感染流感,便會容易在家中交叉感染,因此一般會建議患病家長盡量與幼童保持距離。

除注意個人衛生外,接種流感疫苗也是預防方法。黃麗珊稱,一般所有癌症患者均適合注射滅活疫苗,除非曾接種疫苗及其他疫苗成分有過敏反應的人士,或對雞蛋有過敏的人士便不適宜。反而噴鼻式流感疫苗屬於「減活疫苗」,有機會接種後便出現流感症狀,故不建議癌症患者採用噴鼻式流感疫苗。

至於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黃麗珊指,其實與一般人相似,注射疫苗後需要激發免疫系統製造抗體對抗病毒,故會出現肌肉痠痛或疲倦等;近年更有醫學文獻指出,癌症患者接種疫苗後的反應,可能比一般人少,因為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弱,就算受刺激亦無法完全產生抗體,故一般人會有七成至九成的抗體保護,但癌症病人則只有兩成半至七成,她亦會告知病人疫苗的保護力情況;同時建議癌症患者於接受化療前兩周接種疫苗,保護作用會比化療期間才接種的好,雖然保護作用較弱,但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受訪者: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

日期:2018年2月15日

原文網站:https://reurl.cc/lVObb6